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部动态 -> 正文

【文法|科研】“跟着教授学科学”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项目系列报道——走进微特电机博物馆和科技馆

发布日期:2024-06-21   来源:   点击量:

在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工作系和南磨房地区办事处的精心筹划和组织下,朝阳区数百名中小学生分批走进北京工业大学,与专家教授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感受科学的神奇与魅力,从小在心中埋下学科学、爱科学的种子,立志科技报国。

6月20日下午,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崇实分校学生及北京市第十七中学赛洛城校区学生分两批来到北京工业大学微特电机博物馆和北京工业大学科技馆参观研学。

同学们首先来到微特电机博物馆参观。负责讲解的孙福球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电机博物馆的捐赠者——董天午教授。董教授十几年来致力于推广电机收集与发展,在工大建校五十周年之际,董教授将所收集的千余件珍贵藏品悉数捐给工大,并在此后坚持收集电机,持续更新博物馆藏品。目前,工大电机博物馆的藏品已超两千余件,其中不乏二战时期美苏两国研制的古董电机。

博物馆内,各种古老的电机设备陈列有序,它们或静静地躺在展示台上,或悬挂于半空,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从早期电机到现代的电机,每一步的进化都凝聚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学生们驻足在每一台电机前,仔细观察它们的构造和细节,试图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在陈列室,同学们看到了充满现代感与科技感的磁悬浮列车、第一次接触到了充满年代感的唱片机、见识到了堪比电视的“风扇”、触摸到了代表新兴技术的“3D打印”。

讲解老师从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入手,启发同学们思考科学现象背后的“为什么”,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认识到,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片段,背后往往都藏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一件件藏品背后都蕴含着科研人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精神内涵。讲解老师通过董教授在几十年前研制的简易版太阳能头盔,启发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多提问、多思考、多动手,顺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伴着科学的翅膀去求索。

紧接着,同学们又来到位于逸夫图书馆内的北京工业大学科技馆进行参观。北京工业大学科技馆以“植根首都、科技报国”为主线,以数字化、智能化方式沉浸展示学校在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城市建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和环境能源等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通过以虚为主、以实为辅的展陈方式,实现集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推介、科技交流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功能。科技馆展厅共466平米,由前言厅、科研概况、多功能展示区、模型区、技术创新区和临展区等六部分构成,拥有沉浸式大屏、百变屏、画屏等数字设备以及具有互动功能的重大科技成果实物模型,是学校展现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与窗口。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许多展品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污水处理、大兴机场建设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同学们也意识到,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积极拥抱科技,用科技改变生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参观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从而激活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学习的动力。整个参观研学活动中,教授们用细致的讲解和生动的语言拓宽了同学们的科学视野,用体验活动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种下了宝贵的种子。


摄影/撰稿:刘伊

审核:魏爽

文法学部

2024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