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党群工作 -> 离退休工作 -> 正文

文法学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专访系列报道(六)

发布日期:2022-12-10   来源:   点击量:

光影人生   我将无我                

                          ——记北京工业大学摄影专业教师杨晓利


杨晓利,1955123日出生于西安,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图片摄影专业。1970参加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工业大学摄影专业教师,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原)副秘书长,北京长城摄影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初见杨老师时是在选修的摄影课上,那时正值疫情,杨老师与我们在线上见面。精心设计制作的课程,细致的讲解,还有那足以令人震撼的古塔照片都令我们印象深刻。而这一次,在以“摄影·古塔·承诺”为主题的党课上,我们才真正了解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了解到杨老师拍摄古塔所经历的内心的三个阶段,也了解到一位老党员关于古塔的承诺与责任

我们在做的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


杨老师在讲座中表示,他这30多年坚持拍摄中国古塔并在各处宣传,不是为了名声和金钱,他只是在做“一件单纯的事情”。这句话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和感触。在刚了解到杨老师的事迹时,我们曾有过疑问,是什么支持一位老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走遍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各个角落,探访并为一个个完整的或残破的古塔留下摄影作品?他在走访拍摄的过程中会不会感到辛苦疲惫?杨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位于赤峰宁城的、我国现存体积最大的古塔大明塔、北京昌平的银山塔林等等他拍摄过的古塔建筑,不止一次的感叹道“太完美了!”“这就是古人伟大的建筑艺术!”从他的语气中我们能感受到杨老师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快乐。

逐渐地,我们找到了当初疑惑的答案:杨老师坚守要拍遍中国古塔的承诺,只是出于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出于对风光摄影的热爱,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奋斗就算存在辛苦和疲惫,内心也是快乐的。我们为他单纯而热烈的赤子之心而感动。

“我要重走玄奘之路”

“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矗立在西安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以藏纳玄奘西行所取真经闻名,宏伟壮观。当举起相机,凝望着大雁塔的沧桑,想通过镜头把这珍稀的古塔风貌纳入永恒之时,杨老师忽觉一眼万年。他好像回到了一千三百年前的大唐,注视着玄奘走出繁华长安;又好像成为了瓦罕走廊上的旅人,倾听他摇晃锡杖时的点点铃声。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好似水乳交融,如磅礴的海浪般冲击着杨老师的灵魂,让他心潮澎湃。“我要重走玄奘之路”,杨老师在心中坚定了自己的这份愿望。

瓦罕走廊地处中国与阿富汗交界,是古代前往印度的必经之路,山高险峻,甚至需要佩戴呼吸装置。驾车行驶在现代公路都十分艰难,仅半天时间就有数次剧烈的气候变化,杨老师不由得感叹:这是多么鬼斧神工但又冷暖无常的道路!而千年前的玄奘,竟然用了十九年徒步走完了全程,其精神与勇气难得可贵!探寻古塔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成为了这一阶段杨老师内心的渴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往下传的”

杨老师在回顾自己拍摄中国上千座古塔时流露的兴奋和率真令人动容,他把自己坚持的意义最终落着到一句简单的话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往下传的”。人类的文化不是刻在基因里自然保存的,文化是更加脆弱的但同样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为什么杨老师要标注地理位置和卫星图,经纬度、日期、相机类型、胶片型号等等信息,尽可能多角度拍摄古塔全貌及环境?因为他内心很明白,古塔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匠心、是厚重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内涵。他面对着日渐消失的古塔、拙劣的修复状况和失落的工匠精神,深知个人的力量和时间不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作。他所能做的是用最好的相机设备,带着最虔诚的敬意,用最好的技术来拍摄古塔、来表达它们,并给后人留下最真实、最完美的细节资料,以待将来时机成熟,我们中国的古塔和千年前的一切美好便涅火重生。然而要做到这一切光靠资料还不够,杨老师讲到滦河岩山塔时回忆道,“我看到有三个孩子高高坐在残塔上,抠塔砖扔下来玩,真是心疼极了”。可是他并不责怪这三个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脚下的残迹是一座千年前镇洪水的辽代古塔,不知道它的文化涵义,如何能苛求他们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足迹坎坷,它是每一个国人精神的源头,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将人人知晓、人人爱护的理念种下去,才能疏通阻塞,活水长流。

从最初风光摄影中作为拍摄客体的古塔,到重走瓦罕走廊时对古塔背后故事的探索,再到主动挑起保护与传承古塔的责任,杨老师三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了三次转变。每一次转变是杨老师对摄影专业理解的体现,更是一位党员对传统文化的承诺。杨老师说:我所见到的这些古塔,每一座都有自己的故事。为什么建了这座塔?它的塔名叫什么?是哪个年代?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都是待解的谜,我希望了解这些谜。但实际上,有些古塔至今也没人能解释比如双塔峰双塔。但是没关系,我可以把它记录下来,我今天解不了,可能有的古建专家他能解。今天的古建专家解不了,我们后一辈的古建专家他能,但是你得有这个古塔的原始的形态,后来人才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开谜团,考证古塔的历史价值。


听惯了英雄大义的故事,我本以为这又将是一次波涛汹涌的伟业,无数的形容词以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好像只有壮阔的事迹方能感动人心。但是杨老师的一席话让顿悟。杨老师心中有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传承,那立下豪言壮志的青年就是依靠这一句拍遍中国古塔的承诺行走至此地与我们相会的。然而,一切的付出和坚守却只是用热爱二字概括。“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杨老师用行动践行着热爱,用其坚定的共产党人品格震撼着每一位学生。那一课,在无声之间,深刻的影响了每一位同学。在杨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将无我”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里的“无我”指的是“无私”、是“忘我”。杨老师对于古塔的拍摄过程正是这种我将无我境界的最好体现。这也是我们青年党员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我们永远追求的崇高境界。

正所谓:秉烛相照,为塔而生;光影人生,我将无我。




文法学部社会学类学生第二党支部      

作者:乔天邑 汪佳月 李泽锡 陈奕霖 付睿(排名不分先后)

本文所配图片均由杨晓利老师拍摄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