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社会|本科教学】社会学院2024年社会学本科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4-12-06   来源:   点击量:


社会学本科生学术论坛,于2016年在唐军教授和李升教授的倡议与指导下启动,今年是第九次举办,也是社会学院成立后第一次举办。该论坛贯穿基层党建与专业实践融合的理念,提倡用专业知识讲好中国故事,以社会学类本科生为主体,旨在深化本科生学术认知和提升学术素养。

本届学术论坛于2024年12月4日在人文楼808室召开。陈锋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得以连续9年召开的学术论坛体现出社会学院师生对于探究社会学学术议题的饱满热情和共同努力,期待同学们在青年教师的认真指导下共同推进、持续深耕感兴趣的学术议题。

   根据选题,本届论坛分为两个学术单元:家庭与社区、劳动与文化。在家庭与社区单元,刘奇昆的汇报题目为《京西煤炭业发展衰退背景下劳工家庭动态研究》、宫新月的汇报题目为《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张琪的汇报题目为《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工双重关系伦理困境及本土化应对原则》。

 三位同学均基于扎实的田野经验,分别较为完整且生动的刻画出劳工家庭形态、地下空间改造实践和社会工作者伦理困境。并且,借助生命历程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人情与关系理论等理论资源,三位同学展现了一定的理论思考。张龙龙老师、徐宏宇老师、吴越老师、梁伟老师等在评议中指出,应进一步贴合案例材料,完善论证过程;有必要聚焦理论议题,追踪理论的应用过程和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展现创新性工作;以及就理论和田野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予以着重论证。

在劳动与文化单元,宋林浓的汇报题目为《“智能机器换人”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水晶的汇报题目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产业发展路径》、那馨的汇报题目为《家庭氛围对于大学生“自嘲型”文化的影响》、叶宇鹏的汇报题目为《山东农村丧葬文化介绍》。

四位同学能够很好的结合个人学习、生活、调研感悟展开思考,研究议题均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陈柏霖老师、梁伟老师、吴越老师、张龙龙老师等在评议中提出,应深入田野,深描经验,并致力于解读对经验现象背后的理论议题;对理论的适配性予以谨慎考察,更加有理有据的展现行文论证结构。同时,参会的孙璞玉老师、葛灵老师也对相应议题予以了专业的指导意见。

李升教授在总结致辞中强调,学术能力培养是当代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社会学学术论坛为起点,未来将搭建更多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期更加全面而有效的提高本科生学术科研能力。

参会同学分享:

刘奇昆:对于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交流和沟通是十分重要的,而学院的本科生学术论坛是一次难得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我在今年的论坛上分享了自己过去推进的研究,得到了老师们在行文逻辑、文献使用、材料分析、理论视角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批评和建议,让我及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继续努力的方向。同时在其他同学的分享中,让我看到了更丰富的问题视角和分析取向,开拓了我的眼界。

张琪:论坛中的许多研究都源自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亲身体验。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启示。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社会学院学生,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学术研究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

教师寄语:

张龙龙:举办本科生学术论坛的目的之一是促进社会学科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针对现阶段的研究思路或研究成果,与同学、老师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准和专业技术素养。学校、学院以及指导教师均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研究平台,希望大家在本科阶段充分利用好各种宝贵的调研机会,多接触、多观察、多思考,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踏踏实实地把学习、研究做好。

徐宏宇:社会学本科生学术能力的展现并不局限于近万字的文本,也不止于本次论坛的展示和汇报。从提出一个粗浅的研究问题以来,无论是在拗口晦涩的理论文献阅读之中,还是在千头万绪的田野调研之际,都在考验着所谓“社会学的学术能力”。似乎总是难以回避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也往往要回到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在自主探索的路上,崎岖与坦途本就没有那么大的区别。

社会学系供稿